淮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简介
编辑:马爱梅 时间:2025年09月03日 浏览次数: 来源:生科院
专业突出
生命科学学院现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制药、合成生物学6个本科专业,设施场地17000m2。在校本科生1700余人,硕士研究生130余人。
生物科学类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被评为江苏省重点专业类。生物科学专业2021年通过师范专业国家二级认证,2021年获江苏省一流专业;生物技术专业2010年获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5年获江苏省品牌专业(A类),2017年入选教育部《中美》“1+2+1”双学位项目,2019年获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江苏省品牌专业二期项目资助,2022年获江苏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生物工程专业2022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全国师范类大学中第二家通过的生物工程专业,2023年获批江苏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2.0专业,2025年通过国家工程认证协会中期检查。为对接国家科技强国需求和地方产业需求,2021年新增“生物制药”专业,2025年新增“合成生物学”专业。
师资雄厚
现有教职工97人。专任教师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副高以上职称45名,博士、硕士生导师34名。聘有国际知名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乌克兰基辅大学全职外籍团队2个。获批科技部HJ计划1人;入选江苏省科协人才工程2人;6位教师获批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等省级人才计划;24位教师获批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1位教师获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1位教师获江苏省先进工作者。
平台卓越
建有省级以上科研、教学平台8个。其中,“江苏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是我省苏北地区第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连续两次以“良好”等第通过省科技厅绩效评估;“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立项,2016、2020、2024年连续三次在全省绩效评价中获“A”等次,2022年获批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先后报道;淮扬食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功能评价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完成优化重组,被省教育厅列入新序列;“江苏省特色水产繁育工程实验室”经江苏省发改委优化整合,成功获批“江苏省特色水产繁育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洪泽湖蓝藻预警与生态修复工程研究中心在省发改委工程中心绩效评价中获评“优秀”;牵头成立区域稻麦育种联合体、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中心,社会服务平台覆盖面持续扩大。
依托现代渔业产业学院等平台,开展小龙虾养殖、稻菇轮作等技术培训超4200人次。“稻菇轮作”模式推广至淮阴区500亩并获中央电视台报道,校企合作新增销售额超1.5亿元,获《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四链融合”服务地方经验。与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联合获批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共建淮安种业技术创新园。
学科科研优异
建有“生物与医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下设“农业生物技术”“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湖泊环境生态修复”3个招生方向。“生态学”学科被连续遴选为一级学科“十二五”“十三五”省重点建设学科,2021年被评为“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B类)。
“十四五”期间,累计获批农业农村部产业集群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5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到账科研经费近10000万元;发表SCI论文219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1件,成果转化68项,转让金额865万元。参与制定国家标准等15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奖项16项。
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研究生已连续招生三届;获批江苏省科技小院1个、省研究生工作站4个、省产业教授1人;44项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获省教育厅立项,获批省研究生优质资源教学案例1个以及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一般课题1项;在江苏省“作物学”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优秀奖3项。“生态农业生物技术”导师团队入围省“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候选。
人才培养出众
学生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17项、省级大创项目33项,发表论文103篇(其中SCI 58篇),获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荣获省优秀毕业论文(团队)3项。在“挑战杯”“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5项、省级奖项45项。学生社团“绿之源”环保协会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大中专学生最有影响力环保社团”等奖项。
本科生考研率持续增长,近三年维持在35%以上,2025年考研拟录取率突破40%。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优质就业率达60%以上,学院连续多年被评为校“考研先进集体”“就业先进单位”。
国际交流成绩斐然
构建了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教融合设置跨学院、跨专业选修模块。建成面向留学生的全英文课程4门,面向留学生与普本学生的双语课程10门;与芬兰于韦斯屈莱应用科技大学(JAMK)、韩国成均馆大学等签订协议,联合培养研究生、本科生等,构建亲行业、亲产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十四五期间,邀请高端外籍专家开展学术交流45次,教师境外研修87人次;专业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155人次,培养外国留学生75人(其中包含22名学历留学生),实现学历留学生教育新突破。